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十三章 (第2/2页)
”字疑当在“托”字、“寄”字下。道经“厌聇第十三”正作:“故贵以⾝为天下者,则可寄于天下;爱以⾝为天下者,乃以可托天下。”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作:“贵以⾝为天下,焉以可托天下;爱以⾝为天下,焉以可寄天下矣。”两“⾝”字下亦并无“于”字。 谦之案:刘说非也。此段各本经文不同,惟庄子在宥篇云:“故君子不得已而临琊天下,莫若无为;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。故贵以⾝于为天下,则以可托天下;爱以⾝于为天下,则以可寄天下。”二“⾝”字下有“于”字。又“托天下”在“寄天下”之前,与景龙、遂州、敦煌三本相合;惟上句衍一“为”字,下句衍一“于”字。 王念孙曰:庄子本作“故贵以⾝于天下,爱以⾝于天下”“于”犹“为”也,后人依老子傍记“为”字,而写者因讹⼊正文。老子释文:“为,于伪反。”此释文不出“为”字,以是明之。 王引之曰:“于”犹“为”也(此“为”字读去声)。老子曰:“故贵以⾝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⾝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”庄子在宥篇作:“故贵以⾝于天下,则以可托天下;爱以⾝于天下,则以可寄天下。”“于天下”即“为天下”也。 谦之案:二王说是也。“于”“为”互训。庄子上文作“于天下”下文“为天下”与碑本正相同。傅、范本作:“故贵以⾝为天下者,则以可托天下矣;爱以⾝为天下者,则以可寄天下矣。”范注“古本”二字,陈碧虚引王弼本与傅、范同,当亦王之古本。譣道蔵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王弼云:“无物以易其⾝,故曰贵也,如此乃以可托天下也。无物以可损其⾝,故曰爱也,如此乃以可寄天下也。”亦“托天下”在“寄天下”之前。遂州本作:“故贵以⾝于天下者,可托天下;爱以⾝于天下者,可寄天下。”敦煌两本作:“故贵以⾝于天下,若可托天下;爱以⾝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。”各本大致与庄子文同,而以敦煌本为优,当据校改。 又此二“若”字,与“则”字同义。王引之曰:“‘若’犹‘则’也。老子曰:‘故贵以⾝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⾝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’庄子在宥篇‘若’并作‘则’。”今案河上本、大典本亦作“则”此其证也。又“爱以⾝”广明、景福二本作“爱⾝以”:吴云二百兰亭斋金石记误校广明作“爱以⾝与为天下者”与景龙同。又“为天下”者,罗振⽟道德经考异误校景龙本“者”作“矣”蒋锡昌竟沿其误。举此一例,⾜见校书之难。 又案庄子让王篇曰:“夫天下之重也,而不以害其生,又况他物乎?唯无以天下为者,以可托天下也。”又吕氏舂秋贵公篇曰:“天下,重物也,而不以害其生,又况于他物乎?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,以可托天下。”文谊皆出此章。 【音韵】此章江氏韵读无韵。⾼本汉以⾝、患为韵,实际非韵。陈柱:五“惊”字韵,三“⾝”字韵,四“下”字韵。杨树达曰:“上文⾝、惊系两节,不必強为以韵。” 右景龙碑本七十八字,敦煌本同,王本八十一字,河上本八十四字,范本八十五字,傅本八十八字。河上本题“猒聇第十三”王本题“十三章”范本题“宠辱章第十三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