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卷四里仁第四 (第3/3页)
小人所晓不同也。喻,晓也。君子则晓于仁义,小人则晓于财利。 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包曰:“思与贤者等。”见不贤而內自省也。” [疏]“子曰”至“省也” ○正义曰:此章勉人为⾼行也。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,见彼不贤则內自省察得无如彼人乎。 子曰:“事⽗⺟几谏,包曰:“几者,微也。当微谏,纳善言于⽗⺟。”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”包曰:“见志,见⽗⺟志有不从已谏之⾊,则又当恭敬,不敢违⽗⺟意而遂已之谏。 [疏]“子曰”至“不怨” ○正义曰:此并下四章,皆明孝事⽗⺟。“几谏”者,几,微也。⽗⺟有过,当微纳善言以谏于⽗⺟也。“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”者,见⽗⺟志有不从已谏之⾊,则又当恭敬,不敢违⽗⺟意而遂已之谏也。“劳而不怨”者,⽗⺟使已以劳辱之事,已当尽力服其勤,不得怨⽗⺟也。 子曰:“⽗⺟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郑曰:“方,犹常也。” [疏]“子曰:⽗⺟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 ○正义曰:方,犹常也。⽗⺟既存,或时思欲见已,故不远游,游必有常所,欲使⽗⺟呼己得即知其处也。设若告云诣甲,则不得更诣乙,恐⽗⺟呼已于甲处不见,则使⽗⺟忧也。 子曰:“三年无改于⽗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郑曰:“孝子在丧,哀戚思慕,无所改于⽗之道,非心所忍为。” [疏]“子曰:三年无改于⽗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 ○正义曰:言孝子在⽗⺟丧三年之中,哀戚思慕,无所改于⽗之道,非心所忍为故也。此章与《学而篇》同,当是重出。《学而篇》是孔注,此是郑注,本或二处皆有。 子曰:“⽗⺟之年,不可不知也,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孔曰:“见其寿考则喜,见其衰老则惧。” [疏]“子曰:⽗⺟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” ○正义曰:言孝子当知⽗⺟之年也。其意有二:一则以⽗⺟年多,见其寿考则喜也;一则以⽗⺟年老,形必衰弱,见其衰老则忧惧也。 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聇躬之不逮也。”包曰:“古人之言不妄出口,为⾝行之将不及。” [疏]“子曰:古者言之不出,聇躬之不逮也。” ○正义曰:此章明慎言躬⾝也。逮,及也。言古人之言不妄出口,为⾝行之将不及故也。 子曰:“以约失之者鲜矣。”孔曰:“俱不得中,奢则骄,佚招祸,俭约无忧患。” [疏]“子曰”至“鲜矣” ○正义曰:此章贵俭。鲜,少也。得中合礼,为事乃善。设若奢俭俱不得中,奢则骄佚招祸,俭约无忧患,是以约致失者少也。 子曰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包曰:“讷,迟钝也。言欲迟而行欲疾。” [疏]“子曰: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 ○正义曰:此章慎言贵行也。讷,迟钝也。敏,疾也。言君子但欲迟钝于言,敏疾于行,恶时人行不副言也。 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方以类聚,同志相求,故必有邻,是以不孤。 [疏]“子曰:德不孤,必有邻” ○正义曰:此章勉人修德也。有德则人所慕仰,居不孤特,必有同志相求与之为邻也。 ○注“方以”至“不孤” ○正义曰:云“方以类聚”者,《周易·上系辞》文也。方,谓法术。性行各以类相聚也。云“同志相求”者,《周易·乾卦·文言》也。言志同者相求为朋友也。“故必有邻,是以不孤”者,案《坤卦·文言》曰:“君子敬以直內,义以方外,敬义立而德不孤。”言⾝有敬义以接于人,则人亦敬义以应之,是亦德不孤也。 子游曰:“事君数,斯辱矣。朋友数,斯疏矣。”数,谓速数之数。 [疏]“子游曰:事君数,斯辱矣。朋友数,斯疏矣” ○正义曰:此章明为臣结交,当以礼渐进也。数,谓速数。数则渎而不敬,故事君数,斯致罪辱矣;朋友数,斯见疏薄矣。 ○注“数,谓速数之数” ○正义曰:嫌读为上声去声,故辨之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