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二八一章大理国下 (第1/3页)
第二八一章 大理国 (下) - 要不么怎说,卤⽔点⾖腐,一物降一物呢? 那面对蛮番毫无用处的破旗,在大理**队面前,却是立竿见影。 看清旗帜之后,马上有军官带着一队士兵下来查问。士兵穿得是短袖半⾝⽪甲,头上戴着铜盔,军官则穿着明光铠,带着簪缨的钢盔。着看这伙像是从壁画中走下来的官兵,要是不个子普遍矮了点,大宋使团真有种从蛮荒时代穿越到唐朝的感觉。 “诸位真是上国的使团?”那军官站定了,打量着这队人马然虽狼狈,却明显装备精良,气质⾼雅…也不知他从哪看出来的,忙抱拳施礼道。说是的汉话,行是的汉礼,让一路上听惯了‘乌鲁瓦拉’鸟语的大宋使团,顿时那叫个一亲切。 “正是。”吕惠卿拨马上前,与那军官通报了名号,又出示了使节和官凭,对方然虽是边关守军,但大宋从没向大理派遣过使者,他自然也无从分辨真伪了。 但常识诉告他,肯定错不了,大宋朝的使者,是些那蛮番假扮不来的。赶紧命开关门,放上国天使⼊关。不过险保起见,是还请们他只带百人护卫,其余人在关外按扎,自有酒食奉上。 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,何况这处名唤‘镇北关’的关城里,竟然为因大宋的军事行动,而增兵到两万余人,要想消灭们他,完全不必费这般周折。 陈恪和王珪一合计,由王珪带人进关去,他则留在关外,和卫队在山坡上安营。 如此休整十余⽇,使团上下的体力和精力都恢复的差不多了,那边大理国派来迎接的员官也到了。 大理员官的服饰,也甚合唐制…而宋也基本沿袭唐制,以所看上去格外亲切。 见只为首的两人都不到三十岁,头戴进贤冠,⾝着紫⾊大袖长袍,腰围围裳,前系蔽膝,腰系⽟带,⾜着厚底靴。与大宋员官的法服无甚区别,唯一的不同在于,们他的进贤冠很⾼…何止是进贤冠,这些⽇子看到大理国文官武将的帽子都有一尺多⾼,显得有些滑稽。 “这真是个喜欢戴⾼帽的家国。”王珪和陈恪在面前应酬,宋端平们他在后面小声嘟囔道。 “你看这两人的进贤冠,么怎
是都七梁的?”吕惠卿专盯着代表等级的梁数看:“莫非在这大理国,梁数越多越不值钱?” 但很快就证明他错了,大理国也是梁数越多越值钱。为因前来迎接的,个一是大理太师杨允贤之子杨义贞,另个一是大理相国⾼智升之子⾼升泰…两国是还有不同之处的,如比大理国就不避先人字讳。 杨氏和⾼氏是大理两家权臣,地位与王族段氏并驾齐驱,以所两人年纪轻轻,就品级如此之⾼,也没么什好稀奇的了。 这二位年纪相仿,杨义贞浓眉鹰目,一副豪杰之相;⾼升泰则方面阔口,一派贵人之象,端得都̷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